获取更多资讯,赶快关注上面的公众号吧!
最近不是很忙,闲来无事又一次阅读了《APS傻瓜教材》,正好最近也在开发我们自己的高级计划与排程软件APS,与我们之前的实施经历很像,感受颇多,写下来与大家分享,同时也推荐给准备推动APS落地的朋友们阅读一下,书中以故事的方式讲述了主人公在企业内推动APS时遇到的种种困难,很有趣。书籍电子版可在公众号后台发送“傻瓜教材”获取。
2014年我开始接触APS,并且一开始接触的还是复杂度非常高的军工行业,典型的多品种小批量、批产和研发混线的生产组织特点,如何解决资源冲突、确定交货期是对APS的巨大考验。看了《APS傻瓜教材》之后,结合自己的实施经历,特别想谈一下人机交互调度的必要性。
学术界关于调度的文章数不胜数,但基本都是围绕“优化”或“最优解”这个话题,但是这样的解在实际中是可行解吗?那可未必。因为在实际生产环境中,一个可行的生产作业计划受到无数种因素的影响,比如原材料够不够、所需机床是不是故障、刀夹量和工装是否准备就绪、上一道工序是否已经完成、检验是否合格等等,一方面,企业受信息化水平不高的限制,无法准确地监控这些数据,比如没有MES、ERP来监管这些数据,即没有数据来源APS也就无法自动判断这些因素,另一方面就算有了MES、ERP来管理这些数据,而将这些所有因素都建模成APS模型的一部分,势必造成模型的规模无比庞大和逻辑异常复杂,这也是不现实的。所以在实际的生产作业环境中,调度人员放弃了追求最优解,而是希望在快速的时间内获取满足约束条件的可行解。相比于计算机,人在大规模计算方面不占优势,但是在模糊的逻辑判断上却具有天然的优势,调度人员可以基于对这些因素是否满足的判断,来决定任务开工与否,而这些决定实际上就是基于人机交互约束设置的方式添加到APS系统中,从而让APS在保证满足这些约束的前提下,通过算法计算出一个比手动排产更优化的结果,正是因为这些约束的满足,所以得到的方案一定是可行解,这是人机交互调度最大的合理性。
此外,人机交互还有另外一个好处,就是可以化繁为简地进行系统集成,前面提到,影响调度执行的因素有很多很多,如果每一项因素都单独作为数据源与其他系统做集成,那系统集成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。但是某一些因素对调度的影响效果是一样的,比如采购的物料最早5天后到达,所需道具3天后才能到位,对于任务来说,都将是几天后才能开工,这两种因素的影响就可以通过一种“最早开始”约束来统一表达,区别就在于时间长度不同而已。这样,就可以把众多的影响因素划分为有限的集中,大大降低系统集成的复杂度。
当然,人机交互调度并不是终极目标,它只是现阶段下针对工厂实际的过渡阶段,当车间的信息化、自动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水平均达到一定的水准后,APS具备完整数据输入就成为可能,那时可能真的就是一键启动式的APS了。